今年以来,资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抓实乡村振兴“十二件事”,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荣获2021年度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为“甜城味”添彩。
一、总体情况
2021年资中县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总产值实现133.72亿元,按可比价同比(下同)增长7.6%,一产业增加值实现87.6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市第三位。低于全省增速0.1个百分点,与全市增速一致,两年平均增长6.2%。
二、生产特点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县粮食生产坚持“稳”字当头,“扩”字添产,通过抓实抓紧春耕备耕稳基础、优质水稻重点推广提品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措施确保稳中有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2.04万亩,同比增长0.7%;产量57.41万吨,同比增长1.8%,单产354公斤/亩,同比增长1.0%,实现播面、单产、产量“三增”,且播种面积、产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二)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配套建成资中血橙初加工生产线14条,开发血橙冻片等精加工产品23个,《强化多元投入保障“小血橙”变“大产业”》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资中县柑橘现代农业园区获评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向好。全县以发展特色效益经济作物为中心,大力发展以资中冬尖、二荆条等优质蔬菜,狠抓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和生态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资中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中期评估。全县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9.45万亩,同比增长6.2%,产量81.13万吨,同比增长8.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5.05万亩,同比增长0.4%,产量5.32万吨,同比增长2.1%;茶叶产量150吨,同比增长0.7%;园林水果产量30.28万吨,同比增长4.2%。
(四)畜禽产品三增一降。全县生猪出栏72.85万头,同比增长8.3%,季末全县生猪存栏47.23万头,同比增长13.6%。预计牛出栏9921头,同比下降2%;羊出栏19.27万只,同比增长6.5%,出栏禽871.3万只,同比增长0.4%。
(五)水产品稳定增长。全县实施工程水域养殖面积3.91万亩,与去年同期持平,稻田养鱼13.425万亩,与去年增加1005亩;完成水产品总产量34050吨(其中名特优新品种产量19600吨),同比增长4.17%,全市排位第三。
(六)农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年一产业投资7.4亿元,同比增长5.9%。建成内江黑猪种猪繁育基地、资中鲶鱼省级原种场,完成7.26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域试点和6133亩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样板区建设,建成柑橘宜机化改造廊道,西南丘陵山区智能装备中心落地授牌。建成烘干冷链设施135座、储藏能力1.96万吨。北京新发地在西南首个布局的资中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形成辐射成渝城市群的“产销一级批发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一)粮经争地一直持续。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162.04万亩、69.87万亩,粮经播面比为2.3:1,粮经总产值比为0.5:1,种植户更愿意选择经济作物,但“粮食安全”是红线,国家对耕地“非粮化”管控愈来愈严,稳定好粮食播面,做好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之间的平衡。
(二)生猪产业发展不及预期。一是生产积极性不足。受产能全面恢复,猪价下跌,生猪养殖出现亏损,极大挫伤养殖场(户)积极性,养殖信心严重不足,能繁母猪存栏4.64万头,同比下降2.9%,养殖户补栏意愿较差。二是生产成本上升。受玉米、豆粕价格上涨影响,饲料成本同比上涨,目前猪粮比为4.8:1,非洲猪瘟等防疫费用及粪污处理环保达标投入也进一步加大,养殖成本持续攀升,多重因素导致生猪产业发展后劲乏力。三是全县生猪出栏总量增速全市垫底,比全市平均低2.8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威远低7.5个百分点,因生猪产业在一产业核算中的比重达到26%,直接拉低了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的排位。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农业龙头企业量少力薄,品牌效益还不明显,现代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看天生产的情况没有彻底解决。传统作业方式普遍,设施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抗逆能力不强,农业赚钱效益普遍不高。
四、措施建议
(一)着力撂荒地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守住耕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间套作潜力,确保2022年粮食面积保持稳定。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宝贵的耕地资源,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积极落实撂荒地复垦的各项政策和资金,重点推动小、散、远、差撂荒地块复垦。三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设施,实行规模化种植,科学运用优质品种,精细化管理,提高种植业单产。
(二)采取措施确保畜牧业稳步发展。一是提高预警预测能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畜牧产品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尤其是生猪市场价格变动行情,做好市场分析预测,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二是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养殖户的生产预期,引导养殖户理性应对市场变化,防止市场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从而影响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资金扶持,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稳定畜牧业生产。四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新建猪场投产,提高产能。
(三)搞好特色板块品牌建设。着力建设以内江黑猪为主的特色畜禽产业、以资中鲶鱼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业、以资中血橙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以资中冬尖和二荆条辣椒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以水稻、玉米和油菜为重点的优质粮油产业等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加强品牌管理,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托成渝两大省会城市,走现代化、工厂化经营路子,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把全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户增收。
(四)加大对农业扶持服务力度。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深入农业种、养殖对象调研、走访,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加快先进技术的转化,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业赚钱效应,吸引财团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多举措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资中县统计局
2022年1月27日
今年以来,资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抓实乡村振兴“十二件事”,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荣获2021年度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为“甜城味”添彩。
一、总体情况
2021年资中县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总产值实现133.72亿元,按可比价同比(下同)增长7.6%,一产业增加值实现87.6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市第三位。低于全省增速0.1个百分点,与全市增速一致,两年平均增长6.2%。
二、生产特点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县粮食生产坚持“稳”字当头,“扩”字添产,通过抓实抓紧春耕备耕稳基础、优质水稻重点推广提品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措施确保稳中有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2.04万亩,同比增长0.7%;产量57.41万吨,同比增长1.8%,单产354公斤/亩,同比增长1.0%,实现播面、单产、产量“三增”,且播种面积、产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二)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配套建成资中血橙初加工生产线14条,开发血橙冻片等精加工产品23个,《强化多元投入保障“小血橙”变“大产业”》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资中县柑橘现代农业园区获评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向好。全县以发展特色效益经济作物为中心,大力发展以资中冬尖、二荆条等优质蔬菜,狠抓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和生态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资中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中期评估。全县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9.45万亩,同比增长6.2%,产量81.13万吨,同比增长8.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5.05万亩,同比增长0.4%,产量5.32万吨,同比增长2.1%;茶叶产量150吨,同比增长0.7%;园林水果产量30.28万吨,同比增长4.2%。
(四)畜禽产品三增一降。全县生猪出栏72.85万头,同比增长8.3%,季末全县生猪存栏47.23万头,同比增长13.6%。预计牛出栏9921头,同比下降2%;羊出栏19.27万只,同比增长6.5%,出栏禽871.3万只,同比增长0.4%。
(五)水产品稳定增长。全县实施工程水域养殖面积3.91万亩,与去年同期持平,稻田养鱼13.425万亩,与去年增加1005亩;完成水产品总产量34050吨(其中名特优新品种产量19600吨),同比增长4.17%,全市排位第三。
(六)农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年一产业投资7.4亿元,同比增长5.9%。建成内江黑猪种猪繁育基地、资中鲶鱼省级原种场,完成7.26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域试点和6133亩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样板区建设,建成柑橘宜机化改造廊道,西南丘陵山区智能装备中心落地授牌。建成烘干冷链设施135座、储藏能力1.96万吨。北京新发地在西南首个布局的资中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形成辐射成渝城市群的“产销一级批发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一)粮经争地一直持续。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162.04万亩、69.87万亩,粮经播面比为2.3:1,粮经总产值比为0.5:1,种植户更愿意选择经济作物,但“粮食安全”是红线,国家对耕地“非粮化”管控愈来愈严,稳定好粮食播面,做好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之间的平衡。
(二)生猪产业发展不及预期。一是生产积极性不足。受产能全面恢复,猪价下跌,生猪养殖出现亏损,极大挫伤养殖场(户)积极性,养殖信心严重不足,能繁母猪存栏4.64万头,同比下降2.9%,养殖户补栏意愿较差。二是生产成本上升。受玉米、豆粕价格上涨影响,饲料成本同比上涨,目前猪粮比为4.8:1,非洲猪瘟等防疫费用及粪污处理环保达标投入也进一步加大,养殖成本持续攀升,多重因素导致生猪产业发展后劲乏力。三是全县生猪出栏总量增速全市垫底,比全市平均低2.8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威远低7.5个百分点,因生猪产业在一产业核算中的比重达到26%,直接拉低了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的排位。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农业龙头企业量少力薄,品牌效益还不明显,现代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看天生产的情况没有彻底解决。传统作业方式普遍,设施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抗逆能力不强,农业赚钱效益普遍不高。
四、措施建议
(一)着力撂荒地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守住耕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间套作潜力,确保2022年粮食面积保持稳定。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宝贵的耕地资源,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积极落实撂荒地复垦的各项政策和资金,重点推动小、散、远、差撂荒地块复垦。三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设施,实行规模化种植,科学运用优质品种,精细化管理,提高种植业单产。
(二)采取措施确保畜牧业稳步发展。一是提高预警预测能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畜牧产品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尤其是生猪市场价格变动行情,做好市场分析预测,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二是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养殖户的生产预期,引导养殖户理性应对市场变化,防止市场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从而影响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资金扶持,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稳定畜牧业生产。四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新建猪场投产,提高产能。
(三)搞好特色板块品牌建设。着力建设以内江黑猪为主的特色畜禽产业、以资中鲶鱼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业、以资中血橙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以资中冬尖和二荆条辣椒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以水稻、玉米和油菜为重点的优质粮油产业等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加强品牌管理,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托成渝两大省会城市,走现代化、工厂化经营路子,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把全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户增收。
(四)加大对农业扶持服务力度。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深入农业种、养殖对象调研、走访,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加快先进技术的转化,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业赚钱效应,吸引财团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多举措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资中县统计局
2022年1月27日
相关附件: